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说课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伙也都了解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但极少有人去实验过,假如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不是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婴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备非常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的:
1、了解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步骤: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
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哪些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察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否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需要,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婴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用途,让婴幼儿了解需要两两合作进行。需要不可以掉在桌上,可以让婴幼儿从小培养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婴幼儿更便捷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的地方时,我尽可能让婴幼儿表达我们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由于让婴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婴幼儿建构肯定的科学定义,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愈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能了。他们已经察看到事物 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高。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婴幼儿理解。由于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婴幼儿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觉得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哪些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征。教师本着婴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打造一个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婴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借助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婴幼儿理解了为何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比较容易被婴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非常不错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一直鼓励婴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婴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需要。